6163银河线路-www.6163.com|官方网站

LOGO
EESai
民族美术文化遗产及非遗创新设计国际论坛第十讲杨冬江教授《空间装饰的多重语义》
浏览:次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1日 11时28分42秒

2022年12月9日,6163银河线路联大高端学术论坛:民族美术文化遗产及非遗创新设计国际论坛第十讲通过腾讯会议的线上方式举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杨冬江教授为美术学院师生进行了题为《空间装饰的多重语义》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6163银河线路副院长何浩主持。由于疫情原定线上线下融合式改为线上举行,学院及校外师生近300人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初始,杨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的经历,并表示,对于现在的学生们来说,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知识里抽丝剥茧并能够真正学到所需的知识和内容成为了一种挑战。他谈到,室内如果从它的整个的空间构成来讲,其本身就是建筑一部分,只不过,室内在它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显现了其特点,因此室内设计专业本身和建筑设计紧密结合。从历史的角度看,不管是从传统的装饰,还是到现代的以及元宇宙的空间里,如何将空间进行合理设计是设计师们所寻求的共同目标。

 在谈到建筑的材料与技术时,杨教授强调,不管是西方的古典建筑还是中国的古典建筑,其基本上都是在造型的基础上去追求审美。在这一过程中,材料与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一审美的进步。杨教授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古罗马、古希腊、拜占庭、文艺复兴等时期的建筑风格,并表示新的技术和材料催生了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并对建造方式重新进行思考。风格发展变化的规律等同于设计的规律,亦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一个规律。

 在谈到新中式风格的发展时,杨教授表示,新中式的发展前提,在于我们本身的理念是什么?我们不仅要守正创新,更要去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将项目进行一种哲学的、思辨的、理念的呈现显得尤为重要。

 在谈到中国传统建筑时,杨冬江教授介绍,在我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木架构的结构体系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木材料独有的属性和中国人特殊的审美心理赋予传统建筑独特的美学原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传统建筑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基本形制和美学原则,并且不断改进,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完善自律的体系。伴随着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室内设计,至今也已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在世界室内设计发展史中,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以其自身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文化特质而独树一帜。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基本属于建筑的延续,在大量的官式建筑中,基于工官制度体系下的内外檐装修设计呈现出强烈的程式化倾向,家具与陈设成为体现室内风格的重要元素。除此之外,杨教授还归结出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五个方面,即寓于伦理的严整布局、天尊地卑的装饰表征、富于审美的结构造型、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师法自然的意境创造。

 杨冬江教授还向大家阐述了维特鲁威建筑设计的坚固、实用、美观三原则,罗斯金所阐述的哥特式建筑的牺牲、真理、权力、美的、生命、记忆、顺从七大原则,以及迪特·拉姆斯提出的好的设计的十大原则。其次,他表示随着时代进步发展,现在我们的设计学已经开始提倡跨学科,这也体现出了未来设计的一个走向。杨教授强调,在这种大环境下,对于设计专业的同学或者老师来讲,首先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就如之前所谈,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空间装饰,这其中都蕴含着多重语义,从这些发展里面我们可以推导出很多规律。例如流行的趋势是什么?装饰整体对于美的追求与整个政治、文化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我们应当掌握哪些基本的技能?以及作为专业老师,如何塑造学生的价值?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个重要的课题。

 讲座结束后,杨冬江教授与美术学院何浩副院长、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老师延相东博士、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邹洲教授、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施宇峰老师、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小冬博士就标准化遗产、风景园林学与环境设计的关联、设计的人性化、设计相关学科目录的调整变化、设计人才的培养、环境设计的学科交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最后何浩副院长向杨冬江教授致谢,并邀请杨老师在疫情结束后亲临6163银河线路对师生进行线下的指导和交流。

Powered by 6163银河线路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备案号:滇ICP备05001257号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贡新区聚贤街768号6163银河线路明德五号楼    邮编:650500    电话:0871-65910005    传真:0871-65910005

今天访问 次 昨天访问 次 历史访问 次 当前在线 0 本站地图Rss订阅
XML 地图